requestId:68a600b8e50bb4.69639375.
新華社北京3月10日新媒體專電 題:三個“懸崖村” 三條脫貧路
新華社“中國網事”記者
3月8日,在參包養加十二屆全國人包養網大五次會議四川代表團審議時,習近平總書記說,曾在電視上看到有關涼山包養管道州“懸崖村”的報道,特別是看著村民們的出行狀態,感到包養網很揪心。當了解到當地建了新的鐵梯,心里稍稍松了一些。當前脫貧工作,關鍵要精準發力,向基層聚焦聚力,有的需要下一番“繡花”功夫。
在中西部貧困地區,在山高路遠、自然條件惡劣的地方,像涼山州這樣的“懸崖包養網村”還有不少。扶貧進入攻堅階段,挑戰“懸崖村”、啃下“硬骨頭”,正是當前扶貧攻堅的一項重點工作。
古路村:從懸崖之路到“云中漫步”
大渡河水奔騰向前,古路巖山壁立千仞。在四川省漢源縣,至今還有一個沒通公路的村落——永利彝族鄉古路村,村這頭連著省道,村那頭已是在海拔2000米左右的山頂。
古路村目前有100多戶400多名村民居住生活。這個老村以前很貧窮、落后、封閉,2003年前,人們上下山全是從懸崖上爬“天梯”,是一個名副其實的“懸崖村”。
201包養網評價2年,當地政府出資十萬元,老百姓投工投勞,一起打了一條長約8公里、寬不過1米的騾馬道,一度成了村里通達外界的唯一通道。2014包養俱樂部年,在多方呼吁和扶貧政策支持下,這條騾馬行走都很費勁的“天路”完成了改造,硬化了路面,鑿上了臺階,成為了一條可供人行走的觀光道。
修了路,游客也來了。近年來,保存了原始風貌的古路村,依托大渡河國家地質公園的名氣,逐漸被更多人知曉。探尋原始風貌、感受古路魅力的游客越來越多。當地村民有的辦起了農家樂,有的修了新房,謀劃著未來的發展。
從去年11月開始,67歲的村民李國恩就和兒子李繼超忙著重修家里老房。目前,這棟100多平方米的平房已基本完工。修房不僅是為改善居住條件,更是為了將來搞旅游。
為了讓村里百姓盡快脫貧致富,全國包養人大代表、古路村村支部書記駱云蓮比誰都急。她看好古路村依托大渡河國家地質公園的吸引力發展旅游。經她多方奔走,在脫貧攻堅政策推動下,2016年8月,一條跨度750米、在800米高空橫跨的索道建成,讓駱云蓮和村民們看到了未來的希望。
駱云蓮說,游客走到山上去,很多人要在山上吃住,山上空氣很好,還有純天然的綠色蔬菜,村里的包養網百姓可以依托旅游賺錢,近來也從旅游上嘗到了致富包養網VIP的甜頭。“古路村最適合的就是發展旅游。將來,游客可以在這里體驗到騾馬道、‘懸崖村’風光、索橋,還有云端上的農家度假村。”她說。
大灣子村:建檔修路搞產業
乘車去大灣子村,從車上往下看卻看不到路,只看到金沙江。一千多米高筆直的懸崖上,坐汽車像坐飛機一樣。
大灣子村屬包養二半山區,是青花椒和包養行情白魔芋產區,卻是四川省金陽縣蘆稿鎮唯一一個貧困村。全村共有5個村民組856人,其中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8戶66人。
金陽縣是國家命名的“中國青花椒第一縣”包養行情。一般的青花椒麻味素為0.4,而這里的青花椒含量高達0.8。然而,金陽縣副縣長毛勇告訴記者:“有很多投資商,慕名來考察我們的青花椒,但看到道路太險就說‘算了’。”
要脫貧,先通路。2010年,大灣子村的一條土路修通,但12公里的路就有28個彎,路面崎嶇狹窄,被當地老百姓稱為“天路”。
2015年,國家投資六百多萬元,對路面進行了加寬硬包養網化改造,路面加寬到5.5米。如今,這條路一般貨車都能包養一個月價錢通行,“懸崖村”也實現了“農產品進城,工業品下鄉”。
經過科學研討和規劃,金陽縣在大灣子村成立了順宏白魔芋農民專業合作社,采取“公司+專業合作社+農戶”的方式,開始大力發展青花椒林下套種白魔芋,并利用該村資源優勢發展生豬、水果包養軟體等產業,讓百姓“林上有果包養網摘,林下有芋挖,兜里有錢裝”。
毛勇介紹,專業合作社對建檔立卡貧困戶實行“土地優先、勞力優先”政策。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山地有多少入多少,愿意入多少就入多少,土地里的花椒屬自己所有,林下套種的白魔芋收益分紅20%。同時,建檔立卡戶優先享有在專業合作社打工的權力,合作社按1400元/畝的種植管理承包價與村民簽訂合同,讓老百姓靠勞動力掙得工資性收入。
“按10畝地計算,每戶貧困戶掙得的收入在以前青花椒收入的基礎上,增加工資性收入14000元,再加上白魔芋土地分紅6720元,農民脫貧的前景光明。”毛勇說。
一口刀村:異地搬遷換新顏
貴州烏江邊,山高路陡臺灣包養網、溝壑縱橫,一口刀村就掛在峭壁上。遠遠望去,多個寨子處在半山腰,高高的山梁形如一把橫放的尖刀;村莊周圍峭壁林立包養網dcard,屬于典型的“懸崖村”。
一口刀村所在的銅包養價格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縣思渠鎮,地處武陵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腹地。沒通路前,村里一包養切東西都是靠人背;從山上到山下,抄小路也要走個把小時。后來,大家花了2年多時間,終于鑿出了一條路,但交通仍很不便。目前,這個一類貧困村有360戶1483人,還有貧困人口148戶470人。
早些年,村民們靠短期包養種植包養情婦為生,收成極少,大多選擇外出務工。上世紀80年代,全村有34戶人,只有1.5畝水田。各家只好輪流耕種,輪不上的就在貧瘠的旱地種點玉米,直到現在還沒輪完。
水田在村民田桂花家門前,她被輪到了一回。“從來沒有出現輪空的情況,所有農戶都不會放包養棄,都要耕種。”田桂花說。
山下烏江滾滾流,山上雨水貴如油。“夜晚打雷漲水,村民深更半夜就下田,雨水來了要趕緊犁田,攪拌泥漿渾水沉淀,只有這樣才能保住水土。”村支書朱永學回憶。
一丘水田的遭遇,只是一口刀村人生活貧困的一個縮影。近年來,隨著脫貧攻堅的深入,該村的情況引起了當地政府的重視。
全國人大代表、銅仁包養網市委書記陳昌旭對一口刀村念念不忘。在來參加兩會前,他還趕赴一口刀村蹲點回訪,仔細了解村里的生產生活和精準扶貧政策的落實情況。
陳昌旭說,對“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”的地方,要以跨區域女大生包養俱樂部易地扶貧搬遷為重點,積極引導鼓勵群眾參與易地扶貧搬遷,實現應搬盡搬、多搬快搬。同時,對留下來的群眾要實現從長期包養山上搬到山下,從破舊房子搬入條件好的房子,集中居住;要根據需求加快完善村教學點、衛生室等人居環境條件。
今年1月底,一口刀村首批9戶42人,遷往銅仁城區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,開啟了新的生活。包養站長同時,村子里的環形道路也實現硬化,危房被修繕一新,丹參、軟籽石榴、核桃等產業也發展起來。
“絕不能搞數字脫貧,也絕不是只單單幫助貧困戶,一定要包養網因地制宜、因勢利導、因戶施策,讓老百姓甜心花園真正有獲得感。”陳昌旭說。
“懸崖村”是脫貧路上難啃的“硬骨頭”,出路究竟在哪里?這個問題不僅是全國兩會上代包養網表委員們關注的焦點,更是對各級黨政部門落實中央精準扶貧政策的考驗。(采寫記者:王雷、吳光于、向定杰、梁愛平、楊華、劉海)
TC:sugarpopular900
發佈留言